扎根海外十六载 海上丝路筑通途
——记2025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崔松明
2009年,崔松明怀揣着梦想与抱负踏上斯里兰卡这片印度洋上的热带岛国,岁月流转间,他成为了一名扎根海外十六年的中国“筑路人”,在异国他乡的热土上,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诗篇。
2009年12月,被誉为斯里兰卡“国门第一路”机场高速公路(CKE)项目正式开工,2013年10月建成通车。2019年9月,斯里兰卡科伦坡外环高速公路(OCH)项目正式通车,2020年9月,中部高速公路(CEP)项目正式开工。崔松明带领团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程建设高标准和加速度,项目更凭借卓越的建造水平斩获了境外工程鲁班奖、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境外工程)等国家级大奖。
十六年如白驹过隙,却在斯里兰卡见证了三条高速公路拔地而起的壮阔景象,当地经济由此迅速腾飞,国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这十六年,同样是崔松明从技术员华丽蜕变为杰出海外项目经理的奋进征程,恰如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在斯里兰卡这片土地上,“筑路”之旅充满未知和挑战,斯里兰卡的雨季长达8个月,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工程建设带来了重重困难。2017年他开始主持OCH项目工作,这是一条连通机场高速、南部高速和中部高速形成路网的枢纽工程。项目地段错综复杂,蜿蜒穿越了泥沼湿地、泄洪区和居民区,项目的“泥炭土”含水率高达599%、厚达20m,在这种地质上筑路无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可言。
面对困难,崔松明没有退缩。他凭借精益求精的精神和敏锐的观察力,发现结构物灌注桩施工时,不同岩层打入的桩深度不同,这启发了他:“为何不能将这种‘动态’处理方式运用到软基处理问题上?”经过与设计部门的深入沟通,他意识到,由于泥炭土土层厚度的非均匀性和特性变化大,传统的按图施工方式根本不可行。于是,他提出了一种“动态”设计理念——“将软基处理设计方案与条件地质相匹配,根据不同软基区域的实际情况调整填筑或加载方案”。这一理念与项目的地质结构高度契合。
为了验证这一方案的可行性,崔松明带领项目部技术团队日夜奋战,整理出长达数十页的数据计算报告,并通过PPT演示等方式,向业主和咨询方详细介绍了这一创新方案。最终,他的方案获得了业主和咨询方的一致认可,大家纷纷向项目部团队竖起大拇指。实践证明,这一设计方法不仅有效控制了软土地基的沉降周期和时间,还节约了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最终实现了提前33天通车的壮举。时任斯里兰卡总理拉尼尔高度评价说:“中国二十冶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技术,为斯里兰卡建造了一条高质量的高速公路”。
以科技为刃 引领基础设施建设
崔松明始终坚信,过硬的技术是一切攻克难题的关键。作为一名技术员出身的项目经理,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懈的努力,不断突破技术瓶颈。16年来,他累计取得专利10项、工法1部、软件著作权1部、发表SCI论文1篇、参与团体标准2项,荣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BIM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其中,“深厚泥炭土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泥炭土分布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加强文化交流 践行央企责任
在把控工程施工的同时,崔松明也非常注重维护企业在斯里兰卡当地的良好形象,积极与业主项目经理及业主高层沟通交流推动解决项目难题,努力践行央企责任促进当地就业,积极参与当地公益事业;每逢中国和当地重大节日,项目部都会开展一系列庆祝活动,增进中外员工间交流,丰富员工业余生活,培养员工集体荣誉感,更进一步打响了企业知名度。通过推动当地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切实解决民生难题,同时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优化,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
十六年的坚守和奋斗,崔松明用青春和汗水在斯里兰卡的土地上书写了中国在道路建设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优势,他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攻克技术难题,以过硬的技术能力引领团队前行。他是中国“筑路人”的杰出代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忠实践行者。他的故事,将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海外建设事业,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外公司 张爽/报道 项目部/供图)